2014年5月27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挖掘气象大数据的深层价值。海量气象数据将通过阿里云计算平台,变成可实时分析应用的“活数据”,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
据悉,这是中国国家部委首次采用民营科技公司提供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2013年7月,亚马逊击败IBM,赢得美国中央情报局6亿美元云计算的合同,引发轰动效应。阿里云此次为中国气象局提供服务,亦被视为中国云计算应用领域的标志性事件。
挖掘60年来气象数据价值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气象数据达到PB量级(1PB=1024TB,1TB=1024GB),较上世纪90年代增长了数千倍,并仍在快速增长中。存储和处理这些数据,需要海量的计算资源。而作为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平台,阿里云每天可支持上百PB的数据处理,是中国每天新增气象数据量的数万倍。采用云计算服务,中国气象局可以避免资金巨大、周期漫长的IT系统投入。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计划深度挖掘利用的数据包括:60多年来的历史气象数据;全国2万多个观测站、卫星、雷达监测的气象观测数据,包括降水、温度、风力风向、地面结冰、太阳辐射、酸雨、空气能见度等30余种要素;短期、中期、长期的精细化气象预报数据品;通过国际交换获取的全球气象观测、预报数据。
一位云计算方面的专家表示:如果不采用云计算架构,中国气象局投入巨大资金和人力,也只具备存储这些PB级数据的能力,根本就不具备进一步挖掘、利用大数据的能力。这些气象大数据就像油田,云计算就是钻井和炼厂,没有云计算就只能守着成片的油田干着急。
根据协议,除了为中国气象局提供稳定、高效的云计算服务,阿里云还将提供技术支持,与气象局共同搭建“中国气象专业服务云”,面向有气象数据需求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云计算服务。通过开展大数据合作,双方将融合中国气象数据和阿里集团积累的海量商业数据,形成精细化的数据产品对外开放。阿里云、中国气象局将与众多第三方企业一起,挖掘气象大数据的价值,为各行各业和普通老百姓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