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认为,只有整个智慧城市生态圈的能力不断发展,才能满足智慧城市客户丰富多彩的需求,为智慧城市客户创造价值。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基于全生态系统的整体体现,这就需要各个领域优秀的合作伙伴整合起来,围绕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
智慧城市的概念早有提出,但真正落地实践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底层的基础设施支撑,还要有网络通讯等传输管道,以及上层的应用和服务。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只靠一家企业难以面面俱到,合作必不可少。在2016华为&中国电科新型智慧城市峰会期间,我们就看到了双方努力的成果。
2016高交会华为展台
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与中电科的合作:技术和方案方面,双方将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作为新型智慧城市方面推动重要的解决方案,基于华为的底层基础设施,提供开放的接口;市场推广方面,中电科的成员单位如太极等,有着全国范围内的多年合作,双方在面向全国的市场拓展,联合的产品和开发等领域,已经有很多具体方案落地。
据了解,华为为城市运营中心解决方案提供了很多ICT的解决方案,而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领跑者,中电科也推出了顶层设计和产品,城市运营中心预计在12月20日左右在深圳启动运营。未来,双方的合作模式会在更多的城市复制和推广。
智慧城市的客户包括了城市的管理者、生活在城市里的老百姓、扎根于城市的企业。他们的需求是丰富的、多样性的,对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公司的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
“只有整个智慧城市生态圈的能力不断发展,才能满足智慧城市客户丰富多彩的需求,为智慧城市客户创造价值。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基于全生态系统的整体体现,这就需要各个领域优秀的合作伙伴整合起来,围绕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杨萍说。
今年7月,华为公布了智慧城市生态圈计划,如今在联合解决方案研发和品牌推广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除了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布局,还联合生态圈的合作伙伴为智慧城市客户提供丰富多彩的业务应用和解决方案,以及案例。
在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廷辉看来,新型智慧城市以“六个一”为核心:一个开放的体系架构、共性基础一张网、一个通用功能平台、一个数据体系、一个高效运行指挥中心、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要做好“连烟囱,增智慧、保安全”。“连烟囱”是指通过打通信息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形成跨行业的数据和融合,来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增智慧”是指通过跨领域的大数据的分析,实现城市治理;“保安全”是指通过系统化设计网络安全保证,提升网络安全的防御能力。
“新型智慧城市是在智慧城市原有的基础上的提升,充分递进的表现。原来的智慧城市已经做了很多东西,做新型智慧城市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做顶层设计、规划,做好以后,未来所有建设都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避免做重复建设。”秦廷辉说,“城市运营中心是新型智慧城市的中枢和大脑, 为城市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一般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2016年到2017年是打基础,第二步是2018年到2020年是见成效的阶段。”
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市场发展部总经理蒋威威认为,新型智慧城市要实现两个目标,不仅要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还要提高民众的获得感。目前,中电科已经在深圳、福州、嘉兴三地展开了试点。通过与华为的合作,双方在基础设施、数据融合、应用层面形成了体系化能力,并且联合国内外60家企业按照统一的架构、标准、规范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城市乃至智慧国家。
作为新型智慧城市的ICT服务商,华为的宗旨是“不开发应用,但是懂应用”。华为企业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副总裁(东区南区)胡芳称:“华为做顶层设计,并不是要把顶层设计这个业务做到多大,而是希望通过具备这样能力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以及合作伙伴的需求。”此前,华为已经给一些客户做了顶层设计,例如大理、敦煌、贵阳乌当等。
智慧城市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是华为理解客户需求的手段之一,其并不会过分追求很高的业务规模,而是要将能力聚焦在ICT基础设施层面如何满足用户需求。秦廷辉谈到,顶层设计的模仿首先要求新型智慧城市的市场足够大,其次是新系统,还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也就是老百姓的生活体验。
对于华为来说,聚合生态圈一直是不容忽视的要素,这也是华为在今年3月针对智慧城市推出的新理念。到7月15日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发布,已经吸引了21家合作伙伴加入。华为企业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副总裁(西区北区)王伟表示,华为对生态圈的规划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打基础,在投资、集成、咨询、运营及业务层面,聚焦政务、平安城市、IOC等领域;其次是加深理解,争取做到端到端,全力满足客户需求的生态圈;此外,赋予生态圈学习能力,实现不断变化的环境,让智慧城市里的客户和需求能够很好地适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