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时间3月21日消息,主题为“因聚而生 智能进化”的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9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大会上,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公布了一系列生态政策,同时发布《行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在践行“平台+AI+生态”战略的基础之上,希望发挥生态协同的力量帮助生态伙伴在智能时代梳理出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此外,华为企业业务还透露了最新的销售收入规模。
华为公司董事 企业BG总裁阎力大表示,华为企业业务自2011年成立以来,收入规模从10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10亿美元,几乎每两年翻一番。其中,中国区在2018年达到500亿元,保持着每年40%的复合增长率,并且拥有了两家销售业绩超百亿的合作伙伴,106家过1亿的合作伙伴。
“站在智能时代的入口,华为将坚持做无所不在的联接、无所不及的智能、数字平台,结合基于云端的解决方案打造数字世界的底座,携手合作伙伴共建智能时代新生态。”阎力大说。
而在智能时代的新生态之中,中国ICT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变化,华为企业业务从“被集成”到“Huawei Inside”,致力于成为数字中国的底座、数字世界的内核。基于根植ICT产业的理解,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在题为“智能进化 生态未来”的演讲中,形象的将生态圈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企鹅型,个体小、善于抱团取暖和团队作战;第二种是游侠型,个体强、短期合作目标聚焦;第三种是军团型,定位明确、协同作战,这也被华为视为智能时代生态合作的未来。
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
为了与不同类型的生态模式共荣共生,华为亦在调整着自身的生态策略。在蔡英华看来,这种生态的演进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人才获取层面,为什么?数据显示到2023年智能人才的缺口会达到200万左右,打造一套全周期、按需定制的人才运转流程是当务之急。华为所提供的是从在校人才供应到合作伙伴精准赋能,到高阶管理培训,再到商学院培训对接的全链条支持。举例来说,华为与院校的合作涵盖课程规划、课件开发等方面,以及与华为云(软件开发云)的协同平台交付,将实验成果第一时间推向市场。
2018年,华为组织了30余场人才双选会,为超过2万名ICT人才搭建了与企业直接交流的桥梁,并且在新人训练营中对其进行职能强化,依托于华为生态伙伴大学进行精准赋能。借助全职业化的认证体系,预计2019年获得HCIE认证的人数会突破1万。蔡英华透露,华为将投入10亿元人民币,联手超过300所高校为50万人才提供赋能规划,打造ICT普惠人才。
在人才供应链体系的指导下,华为与高校的合作也将更进一步。未来两年内,通过华为培养计划获得认证的AI人才会达到1万人,其中包括6000名AI工程师、3000名AI资深工程师、1000名AI专家、100名高校AI教育者,并且借助华为生态伙伴大学的力量让赋能计划触达10万人。同时,华为还将通过“创智计划”与30多所高校进行合作,聚焦4-6个AI领域的研发方向输出系列教材。
解决方案层面,企业客户需要的是从开发到验证到销售的开箱即用方案,“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客户和合作伙伴”一直是华为的宗旨。为此,华为提供了端到端的全程协助,载体就是“三驾马车”:数字平台、OpenLab、Marketplace,以便帮助合作伙伴打造贴近客户需求的场景化方案。作为汇聚生态伙伴的平台支撑,数字平台具备向上或向下的可扩展特性,向上可利用通用能力帮助伙伴敏捷研发,向下可兼容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接入系统,智慧岛内部署的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可谓是数字平台的集中呈现,该平台聚合了100多家ISV、超过100个解决方案,而华为所做的就是对平台进行模块化的组合和行业定制化,以满足多变的客户需求。
作为华为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连接器,OpenLab也将以苏州为中心继续发散到全国,继年初广州分中心成立之后,今年还会新开设三个,提升对客户需求的支持响应效率。做好TO B市场的生意,有效协同必不可少,Marketplace即直观体现:华为+伙伴A研发,再通过伙伴B来销售,这个平台将在场景营销属性的基础之上,在2019年加入更多的智能化因素,例如根据历史交易、第三方数据等信息对伙伴进行精准画像,推荐与之高度匹配的解决方案。
如果说解决方案是业务部署的有力工具,那么如何确保方案交付顺利甚至是超预期,就需要服务伙伴的能力得到质的提升,这也是华为看重行解交付的原因,毕竟任何一个端到端的服务都会牵扯纷繁复杂的链条,有效的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是关键所在。为此,华为一方面聚焦顶层设计、集成验证、全栈运营能力,帮助合作伙伴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情况选择发力的领域,另一方面加强资金、人力、物力的持续投入,如未来三年内投入3亿元人民币用于激励和赋能,并且用2-3年的时间培育具备相应集成交付能力的项目经理、行业云和大数据项目经理。同时,华为还会在深圳和苏州建立行解服务验证中心,将服务能力方案化、产品化。
此次大会所坐落的智慧体验岛正是基于华为对行业解决方案交付的理解构建而来,由华为联合20多家合作伙伴仅耗时30天左右的时间搭建而成,并且是实时实景展示、可实际交付的,可以说是华为智慧园区解决方案的缩影。会上,华为企业BG智慧园区业务部总裁苏宝华发布了华为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归纳为“一经一纬”,经线是通用园区,包括智能运营中心、综合安防、便捷通行、资产管理、设施管理、能效管理、环境空间等七个场景,旨在重塑园区的运营管理。纬线是行业园区,包括首批发布的地产园区、政府园区、智慧校园、化工园区,旨在助力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未来三年,华为智慧园区的核心伙伴将会增长20倍到3000家,共同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园区,让智慧触手可及。” 苏宝华满怀信心地说。
合作伙伴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及,其与华为的协同之力势必将放大这种效能。蔡英华谈到,“企业e+”即是为聚合客户而来。华为对不同身份的合作伙伴和相关政策进行了结构化梳理,便于针对市场、合作伙伴的需求、满意度倒逼渠道政策、生态政策的及时调整。由此带来的一个深刻变化是,商务部门设立的“60秒激励计划”:当伙伴激活业务合同后之后,激励的发放时间从1个月大幅缩短至60秒,这种现金流的高效流转无疑是革命性的。
基于华为长期根植于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以及服务10余个行业、1000多家企业的经验积累,华为在大会上重磅发布了《行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我们这个方法论是实践出来,而不是空喊出来。”蔡英华说。这一方法论可系统归结为四个方面——“坚持1个战略”,即数字化转型;“创造2个保障条件”,在核心战略的基础上做到匹配的组织转型和文化转型;“3个核心原则”,帮助企业做到战略和执行统筹、技术和业务的集成和自主和合作的并重;“4个关键行动”,即顶层设计、平台赋能、生态落地、持续迭代,在不断变化的环境需求中让企业实现自我进化。与理论相对应的,华为还在数字化转型全局中设置了一套包括成熟度评估、实践库等在内的“SPEED工具”,以生态之力践智慧之行。
在演讲的最后,蔡英华表示:“我们已经开始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整体的协同会更加高效,意识也会更加主动。作为数字化平台的提供者、生态的聚合者,华为愿意与大家一起更高效的整合资源,更积极的应对变化,更有效的保持其持久力和活力,这个过程就是智能进化。”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构建数字中国底座 华为企业业务的“生态宣言”//cloud.zol.com.cn/712/7123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