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ZOL首页 > 云计算 > 正文

    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如何直面本土化挑战?Gartner研究报告给出答案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作者:十一

    延续了两年多的疫情,正在重塑整个数字世界。在无法完全消除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需要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来推动生产力的革新,毫无疑问的是,未来工作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而低代码正处于这一转变的最前沿。根据Mendix此前发布的调研报告,积极拥抱低代码开发技术成为了共识,85%的IT决策者都表示,低代码是其不容错过的趋势。

    纵观全球,低代码都承载着解放生产力的美好夙愿。而在中国市场,低代码应用平台也处于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除了国内厂商之外,也有来自国际的竞争者在积极参与,不过这里需要澄清的是,这里的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不仅仅只提供低代码技术,还包含了其他相关的生产工具,针对不同的应用环境内嵌一些数据库等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平台概念来支持很专业的来做应用开发。

    Gartner研究副总裁蔡惠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的企业低代码应用平台已经呈现出细分化的趋势,相较国外的技术提供商而言,中国本地的技术提供商更擅长通过本地化的支持跟本地的内容定制化为企业进行技术赋能,同时由于已经存在不少比较完整的产品项目和成功的实际应用案例,会驱动更多公司的IT部门和专业开发人员对自身的应用进行实践。

    基于中国企业的IT成熟度和业务需求的多样性,Gartner将中国企业级低代码市场细分为四种涵盖不同专业服务的厂商类型:

    首先是面向专业开发者的低代码厂商(LCAP),典型代表包括Mendix、OutSystems等国际厂商以及ClickPaaS、Definesys、NetEase DigitalSail等国内厂商。

    其次是面向公民开发者的无代码厂商(CADP),例如FanRuan Software、Mingdao和Huobanyun等。

    再次则是聚焦CRM、ERP等企业应用的开发厂商,他们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也会提供低代码的能力,如国外的Salesforces,国内的金蝶、用友、Neocrm、Landray等厂商。

    最后则是阿里、腾讯、百度、华为这样的云平台厂商,不过云平台厂商本身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阿里和腾讯会针对既有平台,让企业通过零代码的方式开发应用工具,而微软、华为和百度则更多面向专业开发者提供自动生成的应用。

    不难看出,中国低代码应用平台市场呈现出分散且多样化的特征,厂商既有各有的细分定位,同时又存在重叠。他们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提升企业应用开发和部署效率。不过目前来看,市场上的主要玩家还是以LCAP为主,尤其是头部的云厂商和应用开发厂商。不管是面向专业的开发者还是公民开发者,无代码和低代码的产品随着产品成熟度的提升,必然会有互相借鉴和重叠的部分,从而支持更多的客户角色。

    而从市场竞争的层面上看,由于中国市场本身存在独特性,这也导致了与国外的趋势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首先,中国市场的本地应用和生态系统非常的碎片化,仅CRM就有超过40家以上。其次,在中国需要满足一些法规性的要求,例如数据存取在中国境内。然后,国内客户非常注重平台是否支持多云和On-Premises的支持,很多企业不愿意直接使用外埠队额公有云,更希望通过自建的方式进行部署。最后,由于国内的多样化IT成熟度,客户的类型和需求也非常多样化,基于市场的特殊性,不同类型的提供商也会互相合作。

    Gartner也通过三个维度,将低代码应用平台进行了市场竞争层面的区隔划分。

    第一是企业IT的成熟度,Gartner将其分为高级、中级和入门三个阶段。高级多见于配有IT部门或数字化部门/子公司的集团型企业,这类企业的核心用户为专业开发者,IT部门采购并使用LCAP;中级多见于配备IT部门的大型企业,IT部门采购LCAP/CADP供开发者或业务部门使用;IT成熟度较低的企业,则由业务部门使用CADP或依赖外部ISV提供服务。

    第二是根据业务场景进行市场划分。第一种是定制化的业务应用,包括构建业务职能应用,或者在Oracle/SAP等套件基础上进行定制。第二种则是业务流程的自动化,这类应用一般要求与现有的应用进行集成,读写数据,并构建各种自动触发或者人工参与的业务流,比如文档审批、流程任务管理和案件跟踪等场景。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遇到长流程、跨系统、跨部门、跨人的业务流程时,就需要通过“超级自动化”,把自动化流程从单一的软件变成一个流程,甚至在部门之间或内部与外部之间达成流程的自动化,在这个基础之上,各部门之间不同的第三方数据能够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能够共享,以达到跨部门的应用。第三种则是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由于企业在行业内有一些特殊的需求,因此需要综合业务应用和流程管理需求,打造围绕一个特定行业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例如生产制造管理、供应链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最后则是表单和办公自动化,需要厂商提供满足业务人员快速构建协同工作管理系统,完成必要的数据集成和创建统计报表方面的能力。

    第三则是从开发者特性方面划分,不同厂商面向的开发者特性也有所不同,有的厂商更倾向于向专业开发者提供所需的能力,有的厂商则更倾向于向公民开发者提供能力,而有的厂商则全都支持。

    虽说市场层面的竞争火热,但目前来看,中国的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原因在于中国市场的碎片化和产品成熟度较低。厂商在向某一领域深度延展时,会不可避免地与专业SaaS厂商进行竞争,其次,中小企业客户在低代码产品使用上的能力和买单能力比较薄弱,而大企业针对核心业务场景,会更加倾向于定制开发或自研系统,最后,企业的业务系统存在普遍的孤岛问题,同时缺乏API的集成能力。

    针对这些挑战,Gartner认为,构建产品能力差异化、支持本地化需求、扩充合作伙伴影响力以及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虽然大部分国内的提供商会根据企业需求开发零代码或无代码的应用平台,但这都是基于客户需求而生的,在未来,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势必需要有更加弹性化和定制化的能力,为较为专业的开发者构建‘定制的应用’,这是提供商产品能力差异化的体现。其次,由于大部分的本地企业都在使用本地的应用和生态系统,因此提供商需要具备将解决方案本地化的能力。最后,随着场景和行业的深入,提供商需要通过共同价值培养和扩充生态系统,以增加产品竞争力。”蔡惠芬表示。

    具体而言,即便是做通用型平台的厂商,也必须强化在行业或者业务场景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厂商强化自身产品的完整度,当客户有针对应用场景或行业场景的时候,能够快速地将相关的定制化应用或业务流程提供出来。

    其次,对本土厂商而言,强化与第三方应用和API的结合也相当重要,现如今,诸如AI、自然语言、计算机视觉等新兴技术越来越普及,如果厂商能提供集成的能力,使开发者能快速找到相对应的工具集成开发应用的目标,是十分具有成效的。

    最后便是增强平台生态系统的建设。加强生态系统不仅是要增加合作伙伴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为伙伴关系建立互惠互利的机制、提供经过验证的目标市场等,为共同创建的解决方案或跨销售渠道,提供透明的激励和利润分享。

    与此同时,针对低代码设计领域多为信息化相关产业的现状,蔡惠芬也表示,“不管是定制化的应用的需求场景或者是业务流程的场景,都需要模型的驱动,这个模型跟场景的的特殊性和要求有很大不同,其次,具体的场景也需要行业或者场景相关的数据作为支持。通用型的低代码平台更像是一个工具,只有通过相关的第三方套件,或者基于业务场景的了解模型,才能提供标准的业务场景套件来套用支持它的开发者,为此,厂商不仅需要纵向加深低代码的能力,也需要在横向提供更多不同的工具或者更高的开发体验与支持,才能在其他行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看到未来工作模式的应用场景与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低代码与无代码解决方案不仅加快了IT部门的开发速度,而且也是业务部门能够使用的实现开发全民化的有效工具。而面对别样的中国市场竞争,厂商也应该采取恰当的行动,帮助更多客户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如何直面本土化挑战?Gartner研究报告给出答案http://cloud.zol.com.cn/793/7930974.html

    cloud.zol.com.cn true http://cloud.zol.com.cn/793/7930974.html report 6271 延续了两年多的疫情,正在重塑整个数字世界。在无法完全消除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需要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来推动生产力的革新,毫无疑问的是,未来工作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而低代码正处于这一转变的最前沿。根据Mendix此前发布的调研报告,积极拥抱低代码开发技术...
    • 猜你喜欢
    • 最新
    • 精选
    • 相关
    推荐经销商
    投诉欺诈商家: 010-83417888-9185
    • 北京
    • 上海
    周关注排行榜
    • 产品
    • 品牌
    推荐问答
    提问
    0

    下载ZOL APP
    秒看最新热品

    内容纠错